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為甚麼要學內觀靜坐? - 李宇銘 博士

圖片
為甚麼要學內觀靜坐? - 李宇銘 博士 資料來源: https://leeyuming.com/whyvipassana/ 摘錄 [摘錄]首先需要減少外在環境干擾的因素之後,才能更深入的去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所以在進行「內觀」之前,首先需要守一些戒律(例如吃素、禁慾、禁語等),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身心清淨,內心安定,才能更好的進行內觀。 [摘錄]去除自己的習性,最終得到解脫痛苦。… 痛苦,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各種情緒,憤怒、憎恨、埋怨、緊張、焦慮、沮喪、恐懼、嫉妒… 如果產生了「感覺——行為」的對應關係之後,這就植根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成為一般所謂無意識的反應,例如面對疼痛就產生憎恨的心,我們往往未必能夠察覺。 [摘錄]人世間的痛苦,並非在於我們有痛的感覺,而是在於我們的行為反應。如果面對疼痛的時候,我們能夠不作出反應(註記:「痛」但「不苦」),我們的心就能夠平靜,也不會對別人、對世界造成影響。這種「感覺——行為」的關係,課程中稱之為「習性」(習氣),也可以稱為Sankhara「行蘊」。… 如果能夠徹底去除這些習性,我們的人生就能夠得以「解脫」,不用做自己心的奴隸,真正掌控自己的心,內心得到真正的和平、和諧、快樂。 註記:以上兩段話很精闢的描述了「五蘊的連結方式」跟「習性」的關係。這段話裡面融會貫通了許多觀念,不只涵蓋修行修行,還包括「無我」。 [摘錄]貪愛就是我們的慾望… 面對痛苦很容易產生負面嗔恨,但面對一些舒服的感覺時,看似很正面,也容易讓我們出現貪愛… 這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心。 [摘錄]在修習內觀的時候,所謂保持「平等心」,就是無論面對負面的和正面的感受,都只要客觀地去觀察它,不要給它任何評價而產生嗔恨和貪愛。這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去生起這些感受,那我們就不再產生新的習性… 最終我們的內心就能夠得到徹底的清洗。 [摘錄]習性去除了後,我們就能夠以更客觀的心去看待自己的感受,看待這個世界。… 也可以更客觀地體察別人的痛苦。… 可以從別人的問題上反觀看到自己,從而產生出慈悲心、同理心,希望可以幫助他人。… 簡單來說,這就是當我們做好自己之後,我們才有能力去幫助人,希望別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