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佛使比丘 / Buddhadasa Bhikkhu」標籤的文章

Khun Reinhard / Inter­national Dharma Her­mit­age of Wat Suan Mokkh

圖片
Buddhist monks with Avalo­kites­vara statue on Koh Samui , Thailand [Source:  Khun Reinhard ] Khun Reinhard 的網頁  [ View ] 網頁上方有四個 [分頁],如下所列:  [ Meditation ] 1. Why meditate? 2. Meditation techniques 3. Meditation retreats 4. Meditation in daily life [ Buddhism ] 1. Non-Self and The Five Aggregates;「無我」和「五蘊」 2. Dependent Origination - Paticcasamuppāda;緣起(十二緣起支) 3. Karma and Merit in (Thai) Buddhism;(泰國)佛教的「業力」和「功德」 [ Yoga ] 1. Aging and Yoga 2. Breathing and yoga 3. Relaxation and tran­si­tions 4. Breath-body coordi­nation [ Books ] 《An Engineer Turned Meditation Teacher: 20 years fascinated by Suan Mokkh》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and to Buddhist Meditation》 《Enjoy Hatha Yoga》 -------------------------------------------------- 關於   Khun Reinhard和他的著作         Khun Reinhard (德國籍居士) 於1995年首度造訪位於泰國的International Dharma Hermitage (IDH),自此開啟了探尋佛法,長年在 IDH 的教學相長之路。         其網頁中所列的著作,是 Khun Reinhard 在 IDH 籌辦 meditation retreats 十日的...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的著作與實修指導語音;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 Meditation)、入出息念(Ānāpānasati;安那般那念)、四無量心 / 四梵住及空(Appamāṇa / Brahmavihāra & Appamāṇa)

圖片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圖片來源: BCBS ] 前言         本文收錄「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的著作和實修指導語音 [ Website ]。指導語音包括有: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Satipaṭṭhāna);「正念」的建立(四念住)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Ānāpānasati);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 Appamāṇa / Brahmavihāra & Appamāṇa;四無量心 / 四梵住及空 Embodied Mindfulness;具於身體的念 Recollection of Death (Maraṇasati);死隨念 著作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 二版(譯自: Satipaṭṭhāna, the Direct Path to Realization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著作,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中譯版:[ PDF ] ⇦ 進入網頁後點選書名即可下載 .English version: [ PDF ] by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Universität Hamburg          本書講述 《 大念處經 》[ 經文1 、 經文2 ] 所記載,佛陀所教導的「念住」,即「四念處」修行方法。這個方法可說是依「佛法」修行的根基、心要。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Excursions into the Thought-World of the Pali Discourses》 (尚無中譯版);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著作,2012年。 .English version: [ PDF ] by Pariyatti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 (譯自: Perspectives on Satipaṭṭhāna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著作,釋心承、劉雅詩、呂文仁 譯;法鼓文化 出版 .中譯版紙本書:[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 .English v...

閱讀清單和摘錄 —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Dhamma)

圖片
前言         本文收錄筆者這兩年學習「上座部」巴利語經典所傳承的佛陀所教導的「佛法」以來,特別受益的閱讀清單。         這裡只專注於佛陀所教導的「佛法」,也就是基於「 無為法 」( asaṅkhata  / unconditioned dhamma),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被「觀察」與「驗證」的自然法則和客觀事實,這可以歸屬於「 現象學(phenomenology) 」。相對地,對於「佛學」(思想、學說)以及「佛教」(宗教信仰、宗教儀式,以及對於死後的許諾),筆者既不熱衷,也非所學習的範圍。[參見: 科學 、 科學方法 ]         因為,「佛法」講述的內容並不是思想或學說(佛學),而是可以讓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此生」(而非死後)親自「觀察」與「驗證」的客觀事實。對於如何培養這樣的能力讓我們去親自觀察與驗證,「佛法」包含有一整套系統的修行方法(詳見: 止觀乘 )。         有關:「佛法」可歸屬於哲學類別的「 現象學(phenomenology) 」,而非歸屬於哲學「 本體論(ontology) 」或「 形上學(Metaphysics) 」(思想、學說;佛學),此一說法是引用自「 向智尊者 」(Nyanaponika Thera)的著作《 Abhidhamma Studies - Researches in Buddhist Psychology 》3rd edition,1976,第36-38頁,「Chapter II The Twofold Method of Abhidhamma Philosophy」。 佛陀所教導的 「佛法」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發表於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會(WBSC);由「化普樂·羅睺羅」尊者 (Ven. Dr. Walpola Rahula Thero) 擬定;維基百科:[ 閱讀 ] .對於「佛陀的教導」或「佛法」的共識,載明於第 1~8 項。 .除前述範圍之外,第 9 項:認同(註:不反對)在不同地區的「佛教」信仰、修習方式和儀式等,但「不可與佛陀教導的基本教義混為一談」。 ●《佛陀的啟示》 (譯自: What the Bud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