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辨別「邪、魔、外道」

辨別「邪、魔、外道」 佛法的核心     佛法的核心為 「 緣起 」、「 諸行三相 」 (又稱「三辨識」,即「無常」、「苦」、「無我」;對應大乘佛教的概念是「 三法印 」)、「 四聖諦 」。具體的實踐方法在「四聖諦」當中第四諦的「道」,也就是「 八支聖道 」(又譯為「八聖道」、「八正道」) 。 註:「八正道」可總結為「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依據: [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維基百科 ]。經文出處:[ 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相應部》卷五十六第十二《諦相應》之 《轉法輪品》 ]、[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長部》 卷六《摩訶梨經》 、 卷八《迦葉師子吼經》 ]。     [引用] 佛陀即 將入般涅槃的當晚,遊方者「須跋陀」(Subhadda)前往求見,希望能解自己對正法的一些疑惑。佛陀告訴他:「須跋陀!任何的教導,若其中沒有「聖八支道」,在那裡就找不到一果沙門、二果沙門、三果沙門,以及四果沙門。」[《長部》 卷十六《大般涅槃經》 ]      [引用] 如此,佛陀立下了評估任何教法的兩個原則 (即「 八支聖道 」及「 四果 」)。我們應該參考佛陀立下的兩個原則:如果一個教法包含下述的「聖八支道」,那裡就找得到四種沙門,就能斷除煩惱。(註:斷除束縛於輪迴的一切,因此能出離生死輪迴)      • 戒蘊:正語、正業、正命      • 定蘊:正念、正定、正精進      • 慧蘊:正思惟、正見      [引用] 我們不應只憑傳統、書本來判斷一個教法,我們應用親身經驗來評估。佛陀為須跋陀說的兩個原則,讓我們有能力自己作判斷。這些原則對追求正法的人而言也是個很大的鼓勵,亦即,「在此教法中,如果比丘正行而住(自修並傳播佛陀的教導),世間將不會缺少阿羅漢」。     [引用] 佛陀說法時,他並未批評其他教法。他只說,唯有在具備「八聖支道」的教法中,才會有能斷除煩惱的真正沙門。佛陀教導的這條道路,是尋找真理與證悟的方法,嚴格來說並不是宗教(...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圖片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作者: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譯者:鄭振煌 出版社:創古文化 為什們要讀這本書 (本文大部分都是這本書的摘錄) 生死就是心的旅程。看透生老病死的本質,就會知道現在如何活得更好! 一切顯相都是由心所生,培養正面的心境,就會產生正面的顯相,此生、中陰和未來世的顯相,也會變得越來越正面。 藏傳佛教最深刻的生死學,拓展你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想像與理解。 死亡離不開每一個瞬間,也發生在每一個當下。這就是無常。 對於尋求精神解脫的人而言,中陰救度法是開啟人類內心深密處之鑰。 一個人死後,神識就踏上非常重要的死後中陰旅程。在這關鍵時刻,你可以決定自己去哪裡。為了能安全通過中陰,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實相,並在生前做好準備。 三種修行程度人的中陰身 因為修行程度的不同,所以經歷死亡的方式就不同,分成以下三類。 • 精進修行的人 - 已經完全體證法性(一切事物現象的本質),即體證圓滿,完全證悟佛性,所以不會經歷中陰身。 • 有若干修行的人 - 已經體證法性,體證雖尚不圓滿,但已經強大到不會在臨終時產生妄想,能在定中圓寂,也不會經歷中陰身。 • 完全沒有修行的人,或只有很少修行的人 - 此為大多數的人,會經歷中陰身。因此需要了解中陰,接受教導。 認識中陰 中陰,它正如此生的一切顯相,都是由心所生,中陰的一切顯相,甚至未來世的一切顯相,也都是由心所生的。因此,培養正面的心境,就會產生正面的顯相,此生、中陰和未來世的顯相,也會變得越來越正面。 在大成就者的中陰教授中,將中陰做以下的分類。 1. 自然中陰 - 這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可再細分為以下三種。      1-1. 生處中陰:從出生到死亡的身心活動。[2]      1-2. 睡夢中陰:從入睡做夢到夢醒的身心活動。      1-3. 禪定中陰:禪定的種種境界。 2. 臨終中陰 3. 法性中陰 4. 投生中陰。 註:法性,藏文是chonyi,cho的意思是「現象」(佛教名相稱為「法」),nyi的意思是「現象的主要性質或本質」(佛教名相稱為「性」)。在佛教中等於是心的實相。 自然中陰 自然中陰,是人活著的時候,也就是心還拘留在肉身的時候。後三種是死亡以及死亡以後的中陰。以下先介紹後三種,再介紹第一種。 臨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