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邪、魔、外道」

辨別「邪、魔、外道」


佛法的核心

    佛法的核心為緣起」、「諸行三相」 (又稱「三辨識」,即「無常」、「苦」、「無我」;對應大乘佛教的概念是「三法印」)、「四聖諦」。具體的實踐方法在「四聖諦」當中第四諦的「道」,也就是「八支聖道」(又譯為「八聖道」、「八正道」) 。

註:「八正道」可總結為「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依據: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維基百科]。經文出處:[ 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相應部》卷五十六第十二《諦相應》之《轉法輪品》]、[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長部》卷六《摩訶梨經》卷八《迦葉師子吼經》]。

    [引用] 佛陀即將入般涅槃的當晚,遊方者「須跋陀」(Subhadda)前往求見,希望能解自己對正法的一些疑惑。佛陀告訴他:「須跋陀!任何的教導,若其中沒有「聖八支道」,在那裡就找不到一果沙門、二果沙門、三果沙門,以及四果沙門。」[《長部》卷十六《大般涅槃經》]

    [引用] 如此,佛陀立下了評估任何教法的兩個原則 (即「八支聖道」及「四果」)。我們應該參考佛陀立下的兩個原則:如果一個教法包含下述的「聖八支道」,那裡就找得到四種沙門,就能斷除煩惱。(註:斷除束縛於輪迴的一切,因此能出離生死輪迴)

    • 戒蘊:正語、正業、正命

    • 定蘊:正念、正定、正精進

    • 慧蘊:正思惟、正見

    [引用] 我們不應只憑傳統、書本來判斷一個教法,我們應用親身經驗來評估。佛陀為須跋陀說的兩個原則,讓我們有能力自己作判斷。這些原則對追求正法的人而言也是個很大的鼓勵,亦即,「在此教法中,如果比丘正行而住(自修並傳播佛陀的教導),世間將不會缺少阿羅漢」。

    [引用] 佛陀說法時,他並未批評其他教法。他只說,唯有在具備「八聖支道」的教法中,才會有能斷除煩惱的真正沙門。佛陀教導的這條道路,是尋找真理與證悟的方法,嚴格來說並不是宗教(religion)。

引用來源
 《解脫道上》(On The Path to Freedom),班迪達 (Pandita) 尊者 著,溫宗堃 譯] [PDF, p.110-114, 佛陀立下正法的判準]

 《大般涅槃經》;巴利語經藏《尼伽耶》(Nikāya)之《長部》卷一六;經文中記載:「然者,阿難!諸比丘眾向我眺望何耶?阿難!我所說之法,於內於外悉無區。阿難!如來所說之法,於弟子是無隱秘、握拳不教。...」[經文];以及「比丘當以身觀察,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對……乃至……對……乃至……對於法觀察,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如是,阿難!當自作洲,自作歸依,勿歸依他人;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而住,勿歸依他人。」(註:身、受、心、法;四念處)[經文]

 • 北傳《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六三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經文]

 • 北傳《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六〇八);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經文]

 • 《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長部》卷二十二;經文中記載,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或七年、或七個月、或七日「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譯註:即於當下證得究竟智;四果),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譯註:或煩惱未盡者,則得「不還果」;三果)。」[經文]

辨別「邪、魔、外道」

● 辨別「邪」

    • 起心動念或知見不正,偏離、違背「八正道」者。

    • 把相似、假之事物,信以為真,這是「邪見」,與「邪見」相符應的判定,就是「愚癡」。[引用來源:《解脫道上》(On The Path to Freedom),班迪達 (Pandita) 尊者 著,溫宗堃 譯] [PDF, p.376 - 377]

● 辨別「魔」,修「禪定」(或是有修行) 但不持「戒」(對治:貪、嗔、痴三毒;包含 貪愛) 是為「魔」或入「魔道」。所謂:修禪定卻不持戒、婬心不除者,必落魔道。[《楞嚴經》卷第六,經文]

● 辨別「外道」,只向「心外求」稱「外道」。例如只求佛、菩薩、神幫助,但自己不付出、不懺悔、不「向心內探求」成長、進步。常見於基礎層次信仰的佛教徒。


    要提醒的是,「禪定」與「神通」的修行境界與能力是和外道共通的,即所謂「共外道」。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外道」(例如「仙人」) 或「魔也都能修得。莫被其能力眩惑,不要因為出於好奇、崇拜、貪求而追隨之。這兩項列舉如下。

● 五神通 (五種神通)

● 禪定 (四禪八定),這是高層次的修行境界,能出離人道 (能達「天界」) 或自主投胎轉世,但仍未能出「三界」。

    以上五神通」、四禪八定」兩項都仍然未斷除束縛於輪迴的一切,因此仍未出離「三界」,不能出離生死輪迴。

註:「禪定」譯自梵語:समाधि (IAST: Samādhi),音譯「三昧」、「三摩地」,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因此又譯為「止」、「定」、「禪定」。[三摩地 - 維基百科]


    相對地,以下兩項僅能依「佛法」修得,是所謂「不共外道」,非外道所能修得。

● 六神通,第六種神通「漏盡通」。能出離生死輪迴,出離「三界」。

● 九次第定,「滅盡定」,能出離「三界」。

    以上「六神通」、「九次第定」兩項都斷除了束縛於輪迴的一切,因此能出離「三界」,能出離生死輪迴。因此,唯有依循佛陀教導的「佛法」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


結語

• 要區別「佛法」、「佛教」、「佛學」三者是不同的。後兩者有助於傳承前者,但是無法替代我們自己行持「佛法」。引述尼泊爾 Maha Sambodhi Dharma Sangha Guru (意譯為「大 正覺 正法 和合眾 上師」) 於出定後的開示所傳達,基於業力 (起心動念,諸所作爲) 因果,將公平地決定了一個人能獲得或者是要承受什麼。唯有自己依循正法,靠自己的心念、毅力,實實在在地走在正道,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出離輪迴 (三界)。[尼泊爾 Maha Sambodhi Dharma Sangha Guru 開示講稿, 2014、2017]

• 避免修行走岔路的原則:「少欲知足,心持善念。」聖嚴法師於中階禪七的開示。

• 所謂「法術不敵神通,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

•「漢傳佛教」流傳的《楞嚴經》卷第六中,有以下的告誡。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一)戒淫:「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經文]

    (二)戒殺:「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即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經文]

    (三)戒偷盜:「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薩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經文]

    (四)戒妄語:「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即三摩地(禪定)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經文]


參考資料

•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維基百科 [閱讀]

•《楞嚴經》卷第六 (T19n0945) | CBETA [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馬哈希大師(Mahāsī Sayādaw)— Vipassanā(內觀、觀智)、「純觀乘」、「觀業處」修習法

帕奧.西亞多(Pa-Auk Tawya Sayadaw);止觀乘、止觀修行(Samatha Vipassanā Bhāvanā)的具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