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西亞多(Pa-Auk Tawya Sayadaw);止觀乘、止觀修行(Samatha Vipassanā Bhāvanā)的具體指導

帕奧.西亞多(Pa-Auk Sayadaw)
圖片來源: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出版品 [PDF]

前言

        關於「止」、修練方法的簡明介紹,推薦 Amadeo Solé-Leris (1926–2017) 著作的英文書籍《Tranquillity and Insight》(BPS, 1992), p. 7-8, ch 2.1. [To Get]

        「帕奧」(Pa-Auk)一詞是源自於緬甸的村莊名稱「帕奧村」,也就是「帕奧禪林」(Pa-Auk Forest Monastery)的所在地。「帕奧禪林」是遵循「上座部」傳統的森林寺院,其教導的「止觀修行」(Samatha Vipassanā Bhāvanā)是依據「巴利語三藏」(Tipiṭaka;三籃)及其註釋書 [Bhikkhu Moneyya,《Teaching and Training》2015, p. 13]。所教導的修行次第是依據《清淨道論》中「三學」、「七清淨」及「十六觀智」,強調禪修者應以「戒清淨」為「定、慧」二增上學之基礎。因人之根器與需要,一般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四界分別觀」入門 [《智慧之光》p. xix-xx「緬甸 帕奧禪師簡介」]。

註:「巴利語三藏」(Tipiṭaka)包括Vinaya Piṭaka (戒律籃;律藏)、Sutta Piṭaka (講經籃;經藏)和Abhidhamma Piṭaka (阿毘達摩藏;高等法籃;論藏)。 [Bhikkhu Moneyya,《Teaching and Training》2015, p. 13]

        有關「帕奧.西亞多」以及「止觀修行」的簡介,可參閱《智慧之光》p. xix-xx「緬甸 帕奧禪師簡介」章節。
「緬甸 帕奧禪師簡介」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摘錄「帕奧.西亞多」的話

        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謹記那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法…有些人把我遵循及用以與他人分享、記載於巴利聖典及注釋中的佛法稱為「帕奧禪法」,但是如此稱之是完全錯誤的。那不是我的禪法,而是佛陀的禪法。身為佛陀謙遜的比丘弟子,我們應當只教佛陀的教法。…跟佛陀及其八十大弟子比較起來,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後學而已。 

        討論佛法時,我們不應樂於批評,只應依據巴利聖典及其注釋來討論事實,而且心中謹記我們的目標──解脫輪迴之苦。這就好像在討論戒律時,我們只是依照佛陀所制的戒來討論,而無意批評那些持戒不嚴謹的比丘。若說每當討論戒律時就算是在批評別人,那麼就沒有人能夠討論戒律…。如是,我們討論佛法並不是為了批評別人,而只是為了息滅自己的煩惱及證悟涅槃。

以上摘錄自《正念之道 -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p. XII-XV [PDF]

        問 101:什麼是合格禪師的資格?答 101:本身的修行好(親證道果的阿羅漢或聖者是首選)、精通三藏以及善於教導。教導的內容是根據《阿毗達摩藏》(Abhidharma Piṭaka;論藏)、《清淨道論》。

        問 96:我們如何選擇好的指導老師? 答 96:你應該具備一些《阿毗達摩藏》的知識,然後詳細地研究《清淨道論》。無論一位導師是聖者或是凡夫,只要他所教的是根據《阿毗達摩藏》(Abhidharma Piṭaka;論藏)及《清淨道論》,那麼其教法是正確的,而他就是一位好的導師。

        問 99、100:如果只依照禪師的著作及《清淨道論》裡的禪修指導來獨自修行是否能夠證悟涅槃? 回答:可以。 如果他能夠正確與透徹地了解我的書及《清淨道論》,那麼他就可以自修,然而許多人都不能正確與透徹地了解它們,在修禪時又面對許多問題,所以最好是向一位精通禪法的導師學習。 

以上摘錄自《正念之道 -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p. 461-463 [PDF]

        問 34:禪師很強調以「四界分別觀」及「安般念」(入出息念)為入門,是不是佛陀在教導不同類型的眾生時也是如此教導? 答 34:能依照個別禪修者的性格指導最恰當的禪修業處是屬於佛陀的範圍,因為只有佛陀才擁有了知眾生潛在傾向的智慧(āsayānusayañāṇa)。由於我沒有那種智慧,因此一般上我都教禪修者從最普遍的禪修業處入門。如果你認為有佛陀所教的其他業處最適合你,你可以選修該業處,這不成問題。

以上摘錄自《正念之道 -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p. 415 [PDF]

帕奧.西亞多(Pa-Auk Sayadaw)以及其推薦的著作

●《突破止觀》(於2004年在緬甸世界佛教峰會發表的兩篇論文);譯自《Breakthrough in Tranquillity Meditation (Samatha Bhāvanā)》(突破止禪)和《Breakthrough in Insight Meditation (Vipassanā Bhāvanā)》(突破觀禪);帕奧.西亞多(Pa-Auk Sayadaw)、敏頂蒙博士(Dr Mehm Tim Mon)著作

.中譯版:[PDF];by DhammaTalks.net
.English version: [PDF]; by DhammaTalks.net

●《Teaching and Training》Compiled by Bhikkhu Moneyya(暫譯為:教法與修行);Pa-Auk Forest Monastery (帕奧禪林,緬甸)

.中譯版:未尋得
English version, 2006: [PDF]
.English version, 2015: [PDF]、[Books - Google Play]

A Note from the Sayadaw [p. ix]
  《Teaching and Training》was written by one of my disciples here at Pa-Auk Forest Monastery. I believe that newcomers will find this book especially helpful.

[Google翻譯]《Teaching and Training》是我在帕奧森林寺院的一位弟子撰寫的。我相信新手會發現這本書特別有幫助。
Pa-Auk Sayadaw
Preface [pp. ix-x]
[Quote] I started this book in May of 2004, as a six-page letter to my mother, who currently lives in Armidale, Australia. Earlier that same month, she had received a copy of Knowing and Seeing from our abbot, and I was concerned that, without a background in Theravāda Buddhism, she would hav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the Sayadaw’s book…  by Bhikkhu Moneyya

[Google翻譯] 2004 年 5 月,我開始寫這本書,寫給我母親的一封 6 頁的信,她目前住在澳大利亞的Armidale。同月早些時候,她從我們的住持那裡收到了一本《親知實見》,我擔心如果沒有上座部佛教的背景,她會難以理解尊者的書本書作者Bhikkhu Moneyya撰寫

內容摘錄(2006版),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親知實見》;譯自《 Knowing and Seeing》

.中譯版:[PDF](譯自英文版Rev. 4, 2010);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PDF] (Rev. 5, 2019) by Pa-Auk Meditation Centre (PAMC), Singapore

    Knowing and Seeing is teachings given by the Myanmarese meditation master, the Most Venerable Pa—Auk Tawya Sayadaw, at a two-month retreat for monks and nuns in Taiwan.

        本書譯自英文本《 Knowing and Seeing》,是西元 1998 年 4 月 17 日至 6 月 16 日緬甸帕奧.西亞多(Ven. Pa-Auk Tawya Sayadaw)在台灣新竹壹同寺指導止觀禪修營期間(兩個月)的開示與問答。在該次禪修營期間,帕奧西 亞多的華人弟子將西亞多的講稿和問答事先翻譯成中文,隨後編集成書,名為《如實知見》並在台灣出版。

內容摘錄
.佛陀在《增支部·二集》中說,文句語言的錯誤(Dunnikkhittassa padabyañjanassa)和義理的誤解(atthopi dunnayo),此二法將會導致正法混亂、隱沒。(A.2.20) [中譯版 p. 2,中譯版序,瑪欣德(Mahinda)];[經文 - CBETA 線上閱讀]、[AN 2.11–20, Bhikkhu Sujato]

.附錄一、佛陀教導的四十種「止業處的修行」(Samatha-Kammaṭṭhāna Bhāvanā)的經典出處。[中譯版 p. 428]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智慧之光》;譯自《 Light of Wisdom》
.中譯版:[PDF];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PDF]

內容摘錄
第一章:對禪修的常見誤解 [中譯版 pp. 1-10]
.「正定」是否是禪修的必要條件?
        是否有必要培育八聖道分裡的所有八道分呢?…即從正見至正定。可見只有在具足所有八道分時,禪修者才能達到滅苦的涅槃。 關於八聖道分當中的正定,佛陀在許多經典裡把它詮釋為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及第四禪…那些認為不需要修定即能證悟涅槃的人,事實上已經從八聖道分中除去了一個道分,而只剩下七聖道分…佛陀指示必須培育定才能如實知見…如果禪修者依舊不培育定而修觀,由於沒有定力的緣故…因此,還不能知見這些的人,他們應該以恭敬心聽從佛陀的勸導培育定力。如此,他們將能以三遍知圓滿地觀照五蘊,直到證悟涅槃。佛陀是如此教導我們滅苦的。 

.心清淨之「剎那定」
        有人相信「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ā yānika)不需要培育定力,而且只需以「剎那定」(khaṇika samādhi)即能直接修習觀禪…

.修觀禪時的「剎那定」
        《清淨道論》說禪修者應在修完五種攝受之後才可修習思惟智及更高層次的觀智,這五種攝受是…。請注意:若禪修者還未能見到色聚或個別名法,不能分別它們,不能辨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因果,不能觀照這一切法的三相,那他的定力不能被稱為「觀剎那定」。再次簡要地說明:在培育定力時,純觀行者修習四界分別觀而達到的最高定力被稱為近行定(這是他的心清淨),因為它與止禪的近行定類似的緣故,而疏鈔則稱它為剎那定。…

.應觀所有三相(三法印)
        …只觀「無常」或「苦」或「無我」而已是無法證得聖道的;只有在輪流觀此三相之後,禪修者才可能達到聖道。

.把墮入有分誤為證悟涅槃
        《清淨道論》(第4 章.節32-33)裡提及禪修者在近行定
時會有墮入有分的可能性,它提到:「有兩種定:即近行定與安止定,心以兩種方式得定…

.禪林出版後序 [中譯版p. I]
        《智慧之光》是止觀禪修的寶典。在帕奧禪師的中英譯著中,《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收編了修行止觀最完整的文章,原乃禪師早年在台出版的作品,快速擴編再版。據傳,最終版久未再印行;現在能夠再印行,實乃法友們莫大的福報。此書的內容大致收編禪師緬語版的禪修手冊(共七本,約 1200 頁),(資深的)禪修者捧閱逐次禪修。相對地,禪師的《禪修入門與次第》是簡要的入門書;《親知實見》Knowing and Seeing則是適中的著作,法友可對照英文原著學習。至於禪師的禪修鉅著則是緬語版的《趣向涅槃之道》(Nibbāna Gāminipaṭipadā)(約 3500 頁,有英譯草稿之網路版)。
 

●《正念之道 -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中譯版:[PDF];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pp. 387-471「問答類編」⇦ 這裡有許多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問答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入出息念》;譯自《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Ān·Āpāna·Ssati)Rev. II 

.中譯和英譯版:[ZIP];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PDF] (Rev. 2, 2013); Pa-Auk Meditation Centre (PAMC), Singapore

《證悟涅槃的唯一之道》(大念處經·入出息念部分);譯自《The Only Wa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ibbāna》(Ān∙Āpāna∙Pabbaṃ of the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中譯版:[PDF];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PDF];Pa-Auk Meditation Centre (PAMC), Singapore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業的運作》;譯自《 The Workings of Kamma》

.中譯版:[PDF];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English version: [PDF] (Rev. 2, 2018);  Pa-Auk Meditation Centre (PAMC), Singapore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菩提資糧》

.中譯版:[PDF];by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這本書收集了帕奧禪師於1999年4月6日至5月20日期間,在台灣月眉山靈泉禪寺由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禪修營裡所講的十四場開示及五場問題回答。這些開示及問答都事先準備好、再由禪師讀出英文講稿,及由翻譯員讀出中文講稿。

.p. 5 大空之修習,社群之過患
        「阿難,比丘不會因為樂於群體、樂於社群、取樂於社群、歡喜社群而照耀(世間)。…那是不可能的。然而,若比丘獨居、遠離社群,則他能夠如意而毫無困難地獲得出離之樂、離群隱居之樂、寂靜之樂、菩提之樂,這些是可預料之事。

出處:《大空經》(Mahā-suññata Sutta;The Longer Discourse on Emptiness),〈中部〉第一二二經(MN 122);[CBETA 線上閱讀]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to English [by Thanissaro Bhikkhu]、[by Bhikkhu Sujato]

.pp. 63-67 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菩薩道的修行方法
        修「大菩提乘」諸波羅蜜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pp. 63-64] 

    一、至上願; 
    二、大悲心(mahākaruṇā)與方法善巧智(upāya- kosallañāṇa); 
    三、四佛地(buddhabhūmi); 
    四、十六種內心傾向(ajjhāsaya); 
    五、對佈施等的利益及不佈施等的過患的省察智 (paccavekkaṇāñāṇa)。 
    六、十五種行(carana)、五神通(abhiññā)及獲 得它們之因。

        其中發「至上願」( abhi-nīhāra)又必須具備八個條件:[p. 64-67]

    一、人身(manussatta)
    二、男性(liṅgasampatti) 
    三、因(hetu) 
    四、得見導師(sattāradassana;即:佛陀):這是指遇到在世的佛陀本人。
    五、出家(pabbajjā)
    六、德成就(guṇasampatti):具備證得神通等聖潔的品德,是有「八定」與「五神通」的「出家人」。
    七、增上行(adhikāra) 
    八、(想要成佛的)極強之欲(chandata)

        只憑發願是不可能證得佛果的。[p. 65]

        其中「三、因(hetu)」是指:他必須有能力在聽佛陀開示一首有關「四聖諦」的偈的當時,或剛聽完時,即證得「阿羅漢果」。意思是此人已具備成為「阿羅漢」的條件,已經是「準阿羅漢」。為此,他必須先累積足夠的「波羅蜜」,《中部注疏》提到 [65]:

一、在佛陀座下出家
二、清淨自己的戒 
三、學習佛陀的教法 
四、修行「止」(samatha bhāvanā)直至證得「八定」 
五、修行「觀」(vipassanā bhāvanā)直至「行舍智」(第十一觀智)

.pp. 116-119 菩薩行佈施有三種:一、物施或財施;二、無畏施;三、法施。
        物施之「內物施」:佈施全身、佈施四肢與器官;並且是毫不猶豫地,有如佈施外物一般,絕不執著…

止觀修行(Samatha Vipassanā Bhāvanā)
.pp. 224-230:入出息念(Ānāpāna-sati;音譯:安般念)、達到禪那
.pp. 230-235:三十二身分、白遍、慈心觀
.pp. 237-247:四界分別觀、分析色聚、分析名法、辨識緣起
.pp. 247-248:觀(Vipassanā)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Nibbāna Gāminipaṭipadā》Vol. 1-4;暫譯:趣向涅槃之道

.English version: [Website] of Internet Archive

●《簡介帕奧西亞多的鉅著與禪修教學》比庫 觀淨 敬述;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出版品 [PDF]


瑪欣德.比庫Mahinda Bhikkhu的著作

●《阿毗達摩講要 (上集)》[PDF]

.pp. 305-341「問答彙編」⇦ 這裡有許多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問答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阿毗達摩講要 (中集)》[PDF]

.pp. 301-320「問答彙編」⇦ 這裡有許多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問答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阿毗達摩講要 (下集)》[PDF]

.pp. 320-348「問答彙編們」⇦ 這裡有許多與我切身相關的問答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止觀禪修次第》[PDF]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修訂版〕[PDF]

●《巴利課誦》[PDF]

●《上座部佛教唸誦集》[PDF]

●《大護衛經》(Mahà Parittà) [PDF]

內容摘錄
.佛弟子之間開始唸誦護衛經是由於佛陀曾經教導過這些經典。我們並不排除佛陀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已有誦護衛經的習慣,如《孔雀護衛經》《鵪鶉護衛經》等。[p. 5]

.「護衛經」不是「咒語」- 咒,梵語為 mantra(曼怛羅,譯作密咒、真言)、dhāraṇī(陀羅尼,意為總持)或 vidya(Pāli: vijjā;意為明、明咒、咒術)。是指不能以言語說明的、有特殊效驗的神秘音聲…故咒又可作神咒、禁咒、密咒、明咒、真言等。[p. 5]

.然而,佛陀卻把這一類的咒術稱為「畜生明」(tiracchānavijjā;又譯:畜生咒),稱依靠咒術等伎倆謀生的手段為「邪命」(micchājīva,不正當的謀生方式)。而且佛陀遠離依靠這些「畜生明」來謀生的「邪命」…在《律藏·小品·小事篇》[經文:畜生咒] 中,佛陀明確禁止比庫們學習和教導「畜生明」。因此,在佛陀的教法中,是不存在所謂「咒語」的。…佛陀不曾教導咒語是因為唸咒並不能斷除煩惱,與解脫生死無關 [經文:係外道所用,無益之]。當然,禁止唸咒並不意味著否定咒術的效驗。[p. 15]

.咒語通常都不需要翻譯和解釋,咒語的含義並不重要,音聲本身遠遠高於其意思…。然而,護衛經的力量並不在於音聲…理解經文的含義比死記硬背更重要。…護衛經實際上只是佛陀的教導開示,從內容上很難發現它們跟神秘力量有任何的關係。[p. 16]

.護衛經萬能論? 世間上的任何事物和現象都離不開因果律,在佛教中的各種觀念和行為也不能與業果法則相違背,唸誦護衛經當然也不例外。[p. 17]

內容摘錄,點選圖片可放大檢視


出版品下載資源

● 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出版品下載 [Website]

● Pa-Auk Meditation Centre (PAMC), Singapore: [Website]


修行指導處所

● Pa-Auk Forest Monastery (Pa-Auk Tawya in Burmese);Myanmar(緬甸) [Website]

● 靜樂禪林(南投,台灣);TTBC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Website]


參考資料

●【正法的沒落】帕奧禪師 開示 (…他們不再恭敬四禪八定的修學) @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Website]

● 帕奧禪林一位禪修者的過去五世 @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Website]

● 聽說帕奧禪師的某些著作,不被緬甸的宗教局批准出版,不知是否屬實?(瑪欣德尊者 回答) @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Website]

● 當今緬甸(上座部)禪法概覽 @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Website]

.人物、關鍵字:雷迪.西亞多(Ledi Sayadaw)、葛印卡(Satya Narayan Goenka)、馬哈希.西亞多(Mahāsī Sayādaw)、帕奧.西亞多(Pa-Auk Sayadaw)

● 瑪欣德尊者與北傳法師對話! - 壹讀 [Websit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馬哈希大師(Mahāsī Sayādaw)— Vipassanā(內觀、觀智)、「純觀乘」、「觀業處」修習法

阿姜曼(Ācariya Mun)、戒尼喬(Mae-Chee Kaew)、阿姜摩訶布瓦(Ācariya Mahā Boowa);近代泰國森林頭陀行的阿羅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