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方廣)經典;辛嶋靜志

 誰創造了大乘經典

辛嶋靜志(1957-2019

〈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辛嶋靜志 著;裘雲青 翻譯;2017 [PDF]、[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摘錄] (PDF, p. 012)
(...) vevulla有多種不同形式,巴利語有vedallavetullavetulya,佛教梵文有vaidalyavaitulyavaipulya,而其詞源不詳。

(...) 如上所見,這一形式在早期漢譯中被譯為「遺曰羅」註:ㄧˊ ㄩㄝ ㄌㄨㄛˊ、「遺曰」,其原詞必是vevulla / vevull(a)。後來的漢譯中被譯為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組「方等」。這兩個漢字為同義詞,均義為「齊,整」,顯然是在翻譯vaitulya時聯想到了梵文Skt. tulya(「等同」)。因此「方等」的印度原語一定是vaitulyavetulla或與其類似的詞形。

下面我們會看到,「方等」之後有一個與它類似的詞「方廣」出現了。作為漢語複合詞,「方等」自然,而「方廣」生硬。筆者推測,譯者草率地用「廣」代替了「等」,創造出了「方廣」,而這一變化也反映出vaitulya / vetullavaipulya(「偉大,很大」)的變化。

[摘錄] (PDF, pp. 059-060)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眾部僧人創作了新經典,這些新經典常常由提問和回答構成,以此譴責保守派對於佛教教義的解釋,並稱這些新經典為 vedulla / vaitulya(Blog版主註:異端,標新立異),意味著它們作為佛之經典雖「不正規」但「無與倫比,蓋世無雙」。以後這一稱呼變為更加具有積極意義的稱呼,即vaipulya(「完備,豐富,富足,充裕」;)。很久以後這些新經典也開始被稱為 mahāyāna-sūtra(大乘經)。那些創造、背誦、抄寫、閱讀及 宣揚這些新經典的人們最初並沒有自稱是「大乘教徒」,因為他們首先是大眾部僧人。因此,自然而然早期印度經典中沒有出現過「大乘」這樣的文字,絲毫不是 Schopen 認為的那樣,大乘佛教曾是一個「少數人的運動」。而事實則恰恰相反。從早期漢譯及近期發現的犍陀羅寫本 我們可知,大乘佛教徒們創造出大量新經典,隨著時代的變遷,大乘經典及教義越發廣泛弘揚,許多其他部派也逐漸接受並吸收大乘思想,由此大乘兼說一切有部及大乘兼上座部出現了。此外,筆者還認為,由龍樹創立的中觀派最初的背景大約是大眾部,而世親及無著創立的瑜伽行派的前身則可能是說一切有部 。

●〈透視佛經語言的真義──一位出色語文學家辛嶋靜志教授的本領〉黃杰華;2019 [PDF][website]

[摘錄] 筆者初讀辛嶋教授的文章為〈盂蘭盆之義──自恣日的「飯鉢」〉,內容分析了盂蘭及盂蘭盆的正確意義。他舉出我們熟知的「救倒懸」來自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的說法,玄應博而通的佛教學知識為辛嶋所佩服,後世學者也推測「盂蘭」一詞來自梵文avalambana的俗語ullambana,亦有謂來自巴利語ullumpana或古粟特語urvan等音譯。然而辛嶋認為,玄應雖精通四世紀後通行的梵文,卻不懂梵文成熟前流行的古印度口語及犍陀羅語,結果無法正確釋讀「盂蘭」真義。辛嶋比對古佛經目錄及七世紀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看到「盂蘭盆」是「盂蘭」和「盆」的復合詞 (...) 辛嶋教授並以嫻熟的語文學知識,客觀通過犍陀羅語及梵語比對,否定玄應千年以來的解釋。從前筆者只知道犍陀羅語作為中亞語言的一種,從沒想過犍陀羅語對佛典翻譯如斯重要,影響如此之大。

[摘錄] 辛嶋教授認為,玄應不懂那些中亞語言,結果無法準確漢譯,故《一切經音義》存在一定問題,他討論漢譯佛典時多有舉例,如〈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三)〉分析「瑪腦」一詞,認為其義非如玄應所謂像馬腦(musāragalva)的顏色,而是與綠寶石(aśmagarbha)對應。Aśmagarbha意為石藏,辛嶋分析梵文-śm-在犍陀羅語變為-śv-,aśma(石)變為aśva,而梵文aśva意為馬,結果漢譯者將「石」翻譯成「馬」,「於是筆者推測,漢譯者看到garbha,聯想到腦子,就翻譯為『腦』。」(頁45)後來寫成瑪瑙,本義卻被人忘掉。筆者有感,沒有這種比較語文學的功夫,特別是梵文和犍陀羅語,恐怕這種懸案千年難解。(...)

[摘錄] 另一個令筆者深刻的例子為佛陀母親摩耶夫人(Māyā)的名字。作為名稱,從沒想過另有解說。辛嶋教授認為,「摩耶」並非固有名詞,他舉出梵文mātā為母親,而在中期印度語變為māyā,因此摩耶意為母親,摩耶夫人只等於母親、母親大人一類,筆者莞爾之餘,實在拜服他觸類旁通的能力。他對經典的釋讀,總能撥開雲霧見青天,讓人重新理解已知的詞彙內容,集內三篇〈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就是最佳例子。

● 日本佛教學者 辛嶋靜志逝世 | 人間福報 (2019.07.25) [website]

[摘錄] 國際知名佛教文獻學研究學者、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辛嶋靜志(Karashima Seishi)二十三日逝世。校方證實此事,但對於其他細節皆表示不清楚。(...)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遊心法海六十年〉(釋印順, 1984) 英譯本簡介;菩提比丘 著 (1999);釋長叡、溫宗堃 中譯;《福巖會訊》第31期 (2011) [PDF]、[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乘佛乘穿越歷史——印順法師的教乘教史思想〉(印順導師百歲嵩壽祝壽文集);菩提比丘 著;莊博蕙、劉有容 中譯 [PDF]

●《The Discourse on the All-Embracing Net of Views: The Brahmajāla Sutta and Its Commentaries》(DN 1;網羅一切見之經:梵網經和註釋書);菩提比丘 著;(尚無中譯本)[Pariyatti]、[Google Play Books]

👉 Ch. Introduction
    I. The Place of the Brahmajāla Sutta in Buddhist Thought(《梵網經》在佛教思想中的地位)
    VII. The Treatise on the Pāramīs(波羅蜜的注釋書)

[Quote] [PDF, pp. 4-6]

(...)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path, the first task of right view, which must be accomplished before it can even begin its more demanding chores, i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views. As the Buddha explains: “Right view, bhikkhus, is the forerunner (pubbaṅgama). And how is right view the forerunner? If one understands wrong view as wrong view and understands right view as right view, that is right view” (MN 117.4).

(...) 作為八正道的先驅,正見的首要任務,也是在它開始更艱鉅的任務之前必須完成的任務,就是辨別正見與邪見。正如佛陀所解釋的:「比丘們,正見是前導(pubbaṅgama)。那麼,正見如何成為前導呢?如果了解邪見為邪見,了解正見為正見,那就是正見。」(MN 117.4)

In order to develop right view, wrong views must be eliminated, an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m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what they are. For this purpose, throughout the suttas the Buddha has taken special care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guises wrong view may assume and to point out its dangers. The wrong views mentioned by the Buddh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eneral categories: wrong views with fixed consequences (niyatamicchādiṭṭhi), speculative views (diṭṭhigata), and personality view (sakkāyadiṭṭhi).

為了培養正見,必須斷除邪見;而要斷除邪見,就必須了解邪見。為此,佛陀在經中特別著重闡述邪見的各種表現形式,並指出其危害性。佛陀所提及的邪見可分為三大類:果報邪見(niyatamicchādiṭṭhi)、思辨邪見(diṭṭhigata)和身見(sakkāyadiṭṭhi)。

(...) in some cases, where such adherence is especially rabid and dogmatic, the kamma generated is sufficient to bring a fall from the human world down to the planes of misery.

(...)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這種堅持特別狂熱和武斷,所產生的業力足以使人從人間墮入苦海。

Speculative views include all metaphysical theories, religious creeds, and philosophical tenets concerning issues that lie beyond the reach of possible experiential verification. These views are not necessarily an obstacle to rebirth in the higher worlds, but in every case act as impediments to the path to liberation.

「思辨性觀點」(思辨邪見)涵蓋所有形上學理論、宗教信條和哲學信條,它們探討的問題超越了經驗的驗證範圍。這些觀點」(邪見未必會阻礙人投生至更高層次的境界,但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阻礙人走向解脫之道。

The Brahmajāla Sutta is an attempt at a methodical survey of the most populous of these three classes, the class of speculative views.

《梵網經》試圖有系統地檢視這三類觀點中最為普遍的一類,即「思辨性觀點思辨邪見

The question might arise why the Buddha is so concerned to discourage the inclination to speculation. Answers are found in many suttas where the Buddha details the adversities into which the indulgence in speculative views can lead. Views proceed from ignorance and blindness rather than from knowledge. They involve misinterpretations of experience stemming from subjective distortions of the actual experiential data. They proclaim a part of the truth to be the whole, as in the tale of the blind men who take their own limited conceptions of the elephant to represent the animal in its fullness. (...)

有人可能會問,佛陀為何如此關注勸阻思辨傾向?答案可以在許多佛經中找到,佛陀詳述了沉溺於思辨性觀點思辨邪見可能帶來的種種惡果。這些觀點邪見源自於無知和盲目,而非知識。它們涉及對經驗的誤解,而這種誤解源於對實際經驗數據的主觀扭曲。它們將部分真理宣告為整體,就像盲人的故事中那樣,盲人用自己對大象的有限理解來代表大象的全貌。 (...)

釋印順 長老(1906-2005)

●〈遊心法海六十年〉釋印順 長老 (印順導師),1984  [華雨集第五冊],附錄 [PDF];[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莊春江 序 | 印順文教基金會 [website]

[摘錄] 
.「大乘菩薩行」的風格,與早期《阿含》聖典所流露的教導有些差別
.我對大乘經典中,每每貶抑已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以凸顯未解脫的菩薩之偉大,總是難以理解...
.史實來看,「大乘菩薩行」的思想確實是後起的,而其根源還不離於早期《阿含》中...的思想發展。這樣,「大乘菩薩行」就不能與早期《阿含》聖典的核心思想──緣起法有所矛盾與衝突才是。把握這樣的原則,再來檢視諸多大乘經所說的菩薩與菩薩行,取捨與抉擇之間,就比較清晰而有個下手處了。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Developments in Buddhist Meditation Traditions》佛教修持傳統的演變;尚無中譯版);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著作,2022年。

.English version: [PDF] by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Universität Hamburg
    Ch. 1.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 入出息念
    Ch. 2. The Luminous Mind | 光明心
    Ch. 3.  Absorption | 全神貫注(安止;禪那)
    Ch. 4. Immeasurable/Boundless States | 無量/無邊界狀態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First Bloom: Relating Early 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to Agama Literature》(智慧圓滿的初綻放:早期小品般若波羅蜜多經與阿含經的關聯;尚無中譯版);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著作,2025年。
.English version: [Wisdom Experience]、[Google Play Books

附錄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發表於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會(WBSC);由「化普樂·羅睺羅」尊者 (Ven. Dr. Walpola Rahula Thero) 擬定;維基百科:[website]

[摘錄] 我們認同(註:不反對),對於佛教,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信仰和修習方式,但這些外在形式和表現不可與佛陀教導的基本教義混為一談。

● 佛教的演變;瑪欣德 比丘 | 如實知見 [website]

.早期佛教
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thera意思是長老、上座。 vāda是觀點、主張。
.印度佛教1500 年
正法時期;這一時期大概是500 年。
像法時期;像法(Saddhamma-paṭirūpaka),即相像的、相似的佛法。這個時期,佛教中陸續出現許多似是而非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有500 年。
末法時期;即末流的、枝末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也是500 年。

    印順法師則把正法時期稱為「佛法」,像法時期稱為「大乘佛法」,末法時期稱為「秘密大乘佛法」。 

.北傳佛教: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

〈菩薩與救度—從觀自在之興起看佛教與印度教之互動〉黃柏棋 2016正觀雜誌 [PDF]

[摘錄] 結語 自在天的信仰於大乘佛教興起之後,跟著所產生之新救度觀看來跟初期佛教的解脫思想大異其趣。(...)就救贖論而言,菩薩信仰跟之前自力救濟修行方式顯得大相逕庭。由此觀之,大乘佛教可說是佛教思想在信仰形態上的一個重大改變,形同一次新宗教運動。印度教之信奉與密續(Tantra) 之崛起對於佛教之衝擊可謂空前。自在天思想之引進不但改變了佛教的修行觀,也將原先與緣起思想相抵觸的宇宙觀引進,徹底改變了初期佛教思想與實踐之展現風貌。(...)新的救度觀帶來極其不同之宗教願念,變化至鉅。(...)(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 摘錄自辛嶋靜志老師的《法華經文獻研究-觀音的語義解釋》[website]

[摘錄] 
Avalokitasvara>*Avalokitaśvara>Avalokiteśvara與Meghasvara-/Meghaśvara-/Megheśvara-
那麼Avalokitasvara是如何變為Avalokiteśvara?筆者認為有兩個可能:

(1)s與ś的交替非常普遍,在印度、尼泊爾、中亞廣大的領域內,各個時代的梵語寫本及碑文中都可以看到,sv與śv交替的例子也不少。在口頭傳承中的某一個階段,Avalokitasvara被誤發音爲*Avalokitaśvara。在接鄰的顎音(palatal)ś的影響下,原因a進一步顎化為e,結果產生了Avalokiteśvara這樣一種形式。*Avalokitaśvara>Avalokiteśvara音變化時,很可能和Iśvara(自在天)的聯想發揮了作用。

(2)另一種可能性更大。這一菩薩本是犍陀羅地域的一個神,有著與梵語毫無關係的名字,如我們在犍陀羅出土的3-4世紀觀音像下面的碑文為Oloiśpare。由此我們可以推論,雖然該詞本義不明,但在某一個階段自詞形Oloki(t)aspara或Oloki(t)aśpara,造出了(梵語化)Avalokitasvara。此外,Avalokitasvara>*Avalokitaśvara>Avalokiteśvara的音變化由同ㄧ《法華經》梵語寫本中的出現的Meghasvara-/Meghaśvara-/Megheśvara-的交替也可以得到佐證。

Avalokitasvara:觀世音
Avalokiteśvara:觀自在
---蘇教授(居士)

● 相似佛法 | 原始佛法討論區 - 台灣原始佛教協會 [website]

Upavana » 2005-10-16, 13:30
有關空的這些東西,不能說是相似佛法,他們都是龍樹中觀所發展出來的玄談,早在第八世紀就被大哲商羯羅證明與婆羅門教義邏輯相同,根本與佛陀的教法完全沾不上關係。
除了空之外,還包括了唯識、因明、如來藏,具是一門忠烈,均殉於商羯羅之手。

Mahanama 2005-10-17, 23:33
(...)似可考慮引進印度教。薄伽梵歌、奧義書的內容比大乘經典更大乘,詞藻也更優美。

Upavana » 2005-10-18, 22:15
目前的印度教確實分為正教與幻派,正教強調每個碎靈與大梵之間最後是連結的關係,幻派宣揚碎靈與大梵最後是融合的關係,兩者的教徒各取所需,成為印度教兩大派別。

雖然商羯羅取用龍樹的中觀,可是我們不能冤枉他是「假面的佛教徒」,因為龍樹創中觀時已經還俗,並且為了區別披上了正黃袍,以同戒共住的戒律觀來看,很明顯龍樹的本意是用實際破僧行動來與僧團劃清界線,不管龍樹用什麼名稱,我們不可以硬把他戴上與原始佛教相關的帽子,畢竟他是創新教派的一教之主,這點龍樹的心聲歷來的人都忽略掉了。

商羯羅吃掉大乘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印度教號稱正教的教徒批評他,可他還是幻派的始祖,無論如何現在都成了印度教的一部分。

我不認為引入印度教就能使大乘毀滅,現在的尼泊爾就是佛教與印度教共存,那裡的人和大多佛道不分的台灣人一樣佛印不分,如果引進了印度教,下場可能是讓那些見廟就拜的人更迷信。
尼泊爾的佛教雖然號稱大乘,但我與尼泊爾法師談過的結果,發現他們比較像消失的大眾部。

Upavana » 2005-10-19, 02:00
龍樹與商羯羅的哲學再細膩,也還是哲學,與佛陀實際觀察來的教導無法混唯一談。
大乘就是引用了龍樹的哲學,作了過多非法非律行為的合理化,才弄成今天的模樣;就像基督教摻進了哲學弄出一套神學,努力的解釋著不合理的漏洞,事實上再多的掩飾,實際的問題並沒有改善,只是迷惑了更多喜歡神秘思考的人罷了。

easky » 2005-10-19, 14:57
647-1202年間的印度,最有影響的兩個人物不是戰士,不是統治者,甚至不是建築師或雕刻家,而是兩位哲學家:商羯羅(約788-838年)和羅摩奴闍(約生於1028年,活到12世紀)。

(...) 羅摩奴闍指責商羯羅是一個秘密的佛教徒。他說得不錯。商羯羅的哲學是以大乘佛教的形而上學為前提的,這種形而上學是大乘佛教無視佛陀對形而上學思辨的反對而想像出來的。羅摩奴闍對商羯羅的批評又是以商羯羅的命題為前提的。羅摩奴闍和商羯羅都支持印度教對佛教的反動,在這一點上兩人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沒有佛教向他們提供思想武器,這兩位新印度教的哲學家就不可能發起他們對佛教的戰爭。

佛教原本從批判重視祭祀的婆羅門教而興起,卻因走上偏重學術分析的部派教法,又促成大乘形而上學的開展。曾幾何時,大乘哲學又因為唯識宗、因明學而走回了婆羅門的老路,終於被商羯羅一網打盡,通通收入了印度教的體系之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馬哈希大師(Mahāsī Sayādaw)— Vipassanā(內觀、觀智)、「純觀乘」、「觀業處」修習法

阿姜曼(Ācariya Mun)、戒尼喬(Mae-Chee Kaew)、阿姜摩訶布瓦(Ācariya Mahā Boowa);近代泰國森林頭陀行的阿羅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