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File:Liao Dynasty - Guan Yin statue.jpg - 維基百科、觀世音菩薩 - 維基百科)
---音樂欣賞 心經 梵語版 ---
Heart Sutra (Music by Imee Ooi) - Lyrics Sanskrit and English - YouTube
演唱者:黃慧音 (Imee Ooi)
---前言---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此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向其智慧第一,最有智慧的弟子「舍利子」所說的,講述「觀自在菩薩」境界的深般若,菩薩智慧。
佛法是釋迦摩尼佛在悟道成佛之後,廣為弟子與眾生所說之法。以此法教導眾生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以斷除煩惱,出離生死流轉,直到最終成佛。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因此佛與人的關係是師生關係,而非神人關係。佛法的性質是教育,教導眾生向自心內在與生俱有的智慧來開發,而非僅向自己的心外依賴、求取,自己卻不發心改變,不付出努力。佛法是慈悲、信願和智慧這三者均包含與融合的教育,而非單只仰賴信願的宗教信仰。
---經文簡介---
• Prajna / 般若 - 相對於世間的有漏智慧,或「世間哲學家所謂的智慧」,此為「無漏智慧」,是純善且能斷除煩惱、得解脫、出離生死流轉的智慧。此外,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聰明,聰明的人亦不一定有智慧。而無漏智慧既非,也無法取代世間的知識、學識。
• Prajna Paramita / 般若波羅蜜多 - 佛陀依不同對象的根器利鈍來說法,依次第而有「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其中最高次第,菩薩道的實踐法門是「六波羅蜜多」(six paramitas),又稱「六度」,其依序為「布施、持戒、安忍/忍辱、精進、靜慮/禪定、般若」。前五乘每項都需要有第六乘,「般若」來引導,否則會偏離「正法」。此心經就是在講述第六乘,「般若波羅蜜多」。
• Heart Sutra / 心經 -「心」在此的意思為精要。「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玄奘法師自印度回國後,譯出經典一千多卷,其中的六百卷是《大般若經》…更譯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恰如其名,正是般若的精要。
• 0:59 Avalokitesvara / 觀自在 / 民間俗稱「觀世音」或「觀音」
• Bodhisattva / 菩薩 - 為「菩提薩埵」之略稱。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va意為「有情」。
「菩薩」譯為「覺有情」,意指能自覺且覺他,「自己已經悟見了覺(佛)的本性,同時也要使得一切有情眾生都能悟見各自本具的覺(佛)性」、「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菩薩能自利且利他,自己得到智慧、解脫,且幫助有情眾生也得到智慧、解脫,是「覺悟世間一切眾生之苦而發悲願來度脫一切眾生之苦的人」。
修行菩薩道者,「發了四弘誓願,修行六波羅蜜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菩薩的福德和智慧達到圓滿的境地,便是佛陀」。「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也成為佛…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
• 1:05 Gambiran Prajna Paramita / 深般若波羅蜜多 - 「深般若」是指菩薩境界的智慧,在此為觀自在菩薩境界的智慧。此外,「般若」本身無深淺之分,但眾生因根器利鈍而各有領悟深淺的不同。
• 3:20 Aanuttara-samyak-sambodhi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無上正等正覺 / 無與倫比的完全開悟 - Aanuttara 意為「至高無上」,samyak 意為「正確、準確、完美」,sambodhi 意為「正覺、開悟、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是修行菩薩道的最高覺悟、最高涅槃境界,證得者即等同於成佛。/ Unexcelle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it means supreme perfect wisdom.
• 3:51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新釋》聖嚴法師
[引用] 此經應該是《大般若經》裡的精要部分,古德為了易於受持,特地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經的主要內容,它分述五個觀點︰
• 人類觀︰指出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空的,因此,人的本身就是解脫自在。共七句︰「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宇宙觀︰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講的是人在宇宙之中就是解脫自在。共十一句︰「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 人的三世因果觀︰解釋人在生來死去之中就是解脫自在。共六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菩薩的境界︰這是解脫自在最好的範例。共八句︰「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佛道︰這是菩薩的理想和目的,也就是解脫自在的終極圓滿。共三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在所有的佛經之中,是文字最精簡,組織最嚴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我們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當成修行的法門來用功;更可以為求感應而虔心持誦。原因是這部經主在開顯大乘的「空」義,深廣而微妙,我們可以由此而理解深究佛法;而我們自己若能瞭解「空」義,信受奉行,也可離卻煩惱;更且持誦本經,使鬼神了知「空」的道理,又能度鬼神得解脫,所以,持誦《心經》可以自利利他,冥陽兩利。
---參考資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羅時憲 導讀 (感謝香港的丁妮提供)
•《The Six Paramitas》(六波羅蜜多) Chan Master Sheng Yen (聖嚴禪師)
"…Buddhas attain annutara samyak sambodhi: complete, supreme wisdom."
• Prajna - Chinese Buddhist Encyclopedia
“…the observance of shila (precepts, 戒律), the practice of dhyana (meditation, 禪定),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jna (般若)."
• Anuttara-samyak-sambodhi |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Nichiren Buddhism Library
• Anuttara-samyak-sambodhi - Chinese Buddhist Encyclopedia
• 學佛的次第 第二篇 五乘佛法 - 星雲大師文集 - 佛光山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斌宗法師 - 此書是 許源浴 教授於其著作《由歷史故事淺談六度與十善》,書中給予的參考建議。
• The English lyrics translation in the video,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video. There are two versions.
1. The Heart of Prajna Paramita Sutra
2. The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心經的經文---
• 心經 - 維基百科;梵文原本 / 梵音羅馬字 (IAST) / 唐三藏玄奘 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玄奘 譯 | 漢文大藏經 (CBETA)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姚秦 鳩摩羅什譯 | 漢文大藏經 (CBETA)
簡潔版面 (適合手機、平板與專注閱讀的使用者)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文庫;梵文原本 /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 譯 / 唐三藏玄奘 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