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法師 (Ven.DhammadIpa) 的著作
性空法師 (Ven. DhammadIpa) 的著作
性空法師 (Ven. DhammadIpa)
(圖片來源:美國菩提學會 ─ 性空法師)
------------------------------------------------------------
[2023-02-26 更新]
如果您想要了解或學習「純觀乘」或「止觀乘」系統的具體修習方法(實修),建議您前往閱讀本Blog的另一篇文章:「帕奧.西亞多(Pa-Auk Tawya Sayadaw);止觀修行(Samatha Vipassanā Bhāvanā)的指導」。因為在「帕奧.西亞多」教導的「止觀乘」,對「止」和「觀」有既全面又有系統的講解,能夠讓學習者獲得更完整的觀念。
這是因為當初(2021年02月)本人在撰寫「性空法師」這篇文章時,還只是「止觀乘」的初學者,並且僅只於書本的閱讀,並未親身實修。然而,如果您就是為了「性空法師」的著作前來,以下接著就是本篇原本的內容。
------------------------------------------------------------
性空法師 (Ven. DhammadIpa) 的著作、影音
《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PDF]、[書籍資訊];香光書鄉出版社提供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PDF]、[書籍資訊];香光書鄉出版社提供
《四無量心》來源1:[PDF];來源2:[PDF];[書籍資訊];香光書鄉出版社提供
《阿毘達摩的理論和實踐》[PDF]、[書籍資訊];香光書鄉出版社提供
【南北傳修行次第概論】2017第三屆鹿谷論禪 | 大華嚴寺[影片] [網頁]
【菩薩道的止觀學】 2019禪修指導 | 淨薈 The Pure Land Assembly [影片網頁]
【四無量心三昧禪修】 2011年05月於華藏教學園區 | 佛陀教育法音宣流集 [影片]
性空法師的簡傳
性空法師 (Ven. Dhammadipa) 1949年出生於捷克布拉格,是一位學行兼備的禪修老師和精研南北傳經論的佛教學者。法師亦深具語言天份,除了母語捷克文之外,還精通梵文及巴利文,並且廣通法、德、英、中、俄、印度、日語等十幾種語言,能讀能說,溝通無礙。[出處:美國菩提學會]
《阿毘達摩的理論和實踐》清淨道修習次第(修習「止觀」的理論系統) —— 書本摘錄
本書以戒、定、慧三學為架構,說明七清淨、十六觀智的修道次第,提供修習「止觀」的理論系統。法師學行兼備,對北傳、南傳佛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在講解止與觀的修習時,除了以《清淨道論》為依據,同時引用北傳的《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唯識論》等書,或者同時列舉,或者相互參照引用,間或拈出彼此異同之處,亦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全書另加一章學員問答輯要。 [出處:香光書鄉]
註:《阿毘達磨俱舍論》音譯自梵語:Abhidharma-kośa-bhāṣya/śāstra,意譯為《對法藏論》
圖1. 四十業處;對應《清淨道論》第四「說地遍品」至第十一「說定品」。
《阿毘達磨的理論與實踐》頁面擷取 p.301-302
[註]「四十業處」涵蓋「定」(Samādhi) 的範圍;後者又稱「止禪」、「定禪」或「三摩地」。修行次第又被稱為「四禪八定」,涵蓋「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圖2. 三學、七清靜、十六觀智;
《阿毘達磨的理論與實踐》頁面擷取 p.303
[註]「十六觀智」
• 「十六觀智」對應《清淨道論》第十八「說見清淨品」至第二十二「說智見清淨品」。
• 「十六觀智」涵蓋「慧」的範圍。其中「3. 思惟智」至「12. 隨順智」十個階段即為「內觀」 (Vipassanā) (又稱「觀禪」、「智慧禪」) 的修行範圍。
●「緣攝受智」
為「十六觀智」的第二階段。辨識過去、未來、現在的「名法」、「色法」,及徹底了解「緣起」。是了解究竟「名」、「色」、「因緣」的智慧。[p.223]
●「思惟智」[p.223-224]
• 為「十六觀智」的第三階段。
• 覺照或觀「五蘊」等的「無常」、「苦」、「無我」的「三相」(又稱「諸行三共相」)的過程叫「思惟智」。是覺照名色法(「名法」、「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智慧。
●「生滅隨觀智」[p.224-225]
• 為「十六觀智」的第四階段。
• 再繼續修觀,覺照名色法(「名法」、「色法」)的生滅過程,生滅的過程會變得愈來愈快,身心會感到非常喜、樂、輕安、光明,智慧會增加。
• 對於升起的法喜、輕安、光明,不要執著它們,要如實地照見它們、破除它們。破除後就確定「道諦」,能審查確立「道」和「非道」。
在「思惟智」、「生滅隨觀智」的階段,身心會感到非常喜、樂、輕安、光明,智慧會增加。不但「止」有輕安光明,「觀」也有輕安光明,但兩者不相同。如果執著它們,開始想自己已經到達很高程度、精進力很強、身體內外到處有光明時,對修「觀」會造成很大的障礙。
這時候要繼續照見這些生起的法喜、輕安、光明是無常、苦、無我,以期得到真正的甘露——涅槃。修觀者若不照見它們是無常、苦、無我,那麼,它們將變成修觀的障礙,所以不要執著它們。
在「思惟智」、「生滅隨觀智」的階段,初修生滅隨觀智很容易生起十種觀的「雜染」,必須審查破除之,破除後就確定「道諦」。生起十種觀的雜染是「非道」,破除之而決定正道,即是「道」。能審查確立「道」和「非道」,因此說「道非道智見清淨」(能辨別「道」和「非道」的智見清淨)。[p.225]
●「行捨智」
• 為「十六觀智」的第十一階段 [p.303]
• 為世間最高的觀智 [p.227]
• 此智捨離力量最強 ... 不執著它們為「我」或「我所」 [p.227]
• 解脫的過程始於「行捨智」[p.229]
• 實現「行捨智」以後,就能依序實現「見道」,見到「涅槃」、「成道」。[p.147]
在實現「行捨智」後,如果沒有發「菩薩願」(沒有發成佛的願),當徹底了解了「無常」的過患,便決心解脫,就會自然轉向「無漏界」,趨向「涅槃」。因為心自然會繼續再找沒有「四大」、沒有「無常」的地方(涅槃)。若找到了,就出現「成道」的過程。[p.228]
如果有發菩薩願(有發成佛的願),心自然不會轉向「無漏界」,而會轉向世間,去做想要做的事情,修「波羅蜜」度眾生,或做應該做而還沒做的事。[p.228]
實現「成道」前會出現許多障礙,成就「行捨智」以前也會出現障礙,例如頭痛、身體不舒服、厭離的感覺很強。越高的觀,障礙越多。有些修行者在「世間」觀的障礙較多,「出世」觀的障礙較少,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業,所以有不同的障礙。 [p.227]
●「隨順智」 [p.227]
• 為「十六觀智」的第十二階段,在「行捨智」之後生起。
• 「隨順智」是隨順於前八觀智(從第四「生滅隨觀智」到第十一「行捨智」)的作用,又隨順於後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種姓智」 [p.227]
• 為「十六觀智」的第十三階段,在「隨順智」之後生起。
• 超越凡夫種姓,轉入聖道之智,是凡夫與聖者的交界
• 既非屬於「行道智見清淨」,亦非屬於「智見清淨」,但仍不是「道智」本身。
●「道智」(「聖道智」、「四道智」、「阿羅漢道智」)
• 為「十六觀智」的第十四階段。由「隨順智」修「三十七道品」而得。
• 分別為「初道智」、「二道智」、「三道智」、「四道智」。
•「四道智」就是「阿羅漢道智」。
[註] 「四道智」[p.311-312]
•「初道智」就是「須陀洹道智」,此智以涅槃」為所緣,斷「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見」)。
•「二道智」即「斯陀含道智」,此智薄「貪欲」與「瞋恚」。
•「四道智」就是「阿羅漢道智」,滅盡「煩惱賊」。「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滅煩惱賊」,證「阿羅漢道智」即是滅盡一切煩惱。[p.230]
[註]「身見」[p.147, 228]:眾生執著於身體爲我有,產生「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煩惱心。[結 - 維基百科] 去掉「身見」,進入聖人行列,成為入流,出現「道心」。[p.228]
若很清楚看到「緣起」,也很清楚看到「名色」,「身見」就不會明顯。若進一步看到「涅槃」,則「身見」不可能出現。[p.228]
[註]「見道」:「行捨智」後,以「涅槃」為所緣,於「道心」生起的一剎那,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見」), 同時徹知「苦諦」、斷除「集諦」、證悟「滅諦」(涅槃)、開展「道諦」。「見道」以前為凡夫,入見道以後為聖者。[p.309]
實現「見道」後,可以見到「涅槃」,如果見到「涅槃」,就能成道。成就「初道智」(「須陀洹道智」),進入聖者之流,就能離開不正見——「身見」。[p.147]
●「果智」(「聖果智」、「四果智」、「阿羅漢果」)[p.312]
• 為「十六觀智」的第十五階段。
• 分別為「初果智」、「二果智」、「三果智」、「四果智」。
•「四果智」就是「阿羅漢果智」。
[註] 「四果智」[p.312, 230-231]
證「初道智」所證得果即是「初果智」,證此果者最多七番人天往返,必然滅盡諸苦。
證「二道智」無間證得「二果智」,一往人天滅盡諸苦。
證「三道智」無間證得「三果智」,於彼化生之處般涅槃,不復還來。
證「四道智」無間證得「四果智」,滅盡煩惱,證入不生不滅之涅槃。
證「阿羅漢道智」無間地證得「四果智」,已滅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最後的死心向世間微笑,即不再來世間受生,所以說是不生,也就不滅於世間,換言之是入於不生不滅的「涅槃」。[p.230-231]
成就「阿羅漢果」後,「自我」完全消融,一切已不復舊觀,世上再也沒有任何事能牽動阿羅漢的心,任運自在的過生活,能隨時進入果定,經驗完全消融的大歡喜。[p.231]
實現「阿羅漢果」,是實現「有餘涅槃」,「有餘涅槃」還有「五蘊」存在,但不會再生,因已經沒有再生的「緣」,且知道死的時候能實現「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已經沒有「五蘊」。「五蘊」是「緣起法」,因為已經沒有生起「五蘊」的「緣」,所以「五蘊」不會出現。如果知道應該做的都已經做了,那是大開悟。修「阿羅漢道」實現解脫的過程就是這樣。請留意,如果是修「菩薩道」,則是不同的說明,兩者是不同的。[p.148]
●「滅盡定」(又稱「滅受想定」、「九次第定」,未列在「十六觀智」表中)[p.312]
• 定境中心流相續中斷,「心」、「心所」[p.305] 暫不生起 。
• 唯有證得「四色禪」及「四無色界禪」的「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入此禪定。
「滅盡定」是佛法最高的修行,是世間可以享受到最深細的樂,這也是靠禪定的功德。如果沒有禪定的自在,就不能修「滅盡定」。「滅盡定」的條件是「色界」、「無色界」的禪定自在,也一定要成就「觀」,至少要到「三果」的程度。[p.184]
《推薦序》;取自《阿毘達磨的理論與實踐》頁面 p.3
本書是性空法師於2001年秋月,蒞香光尼眾佛學院講《阿毘達摩的理論與實踐》,由講錄經謄稿整理編修而成。法師是德裔捷克人,能說中國話。在學院上課主要以中文講授。
• 本書以戒、定、慧三學為架構,可與《清淨道論》相對照。
• 第十一章「色業處與名業處」,指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四聖諦等,是智慧成長的大地,而此等總攝為五蘊;再攝五蘊為色業處與名業處。
• 第十一章「色業處與名業處」可對照《清淨道論》的第十四「說蘊品」到第十七「說慧地品」。
• 第十三章「十六觀智」可對照《清淨道論》的第十八「說見清淨品」至第二十二「說智見清淨品」、第二十三「說修慧功德品」。
悟因 于2005年8月
《阿毘達磨的理論與實踐》問答輯要 (p.235) 摘錄
【奢摩他的修習】p.236-245
問1:為什麼清潔事務是擇法覺支的七緣之一?
問2:昏沉時如何修喜覺支?
問3:昏沉是否因為痴較多?
問4:何謂專注於擇法、喜、精進覺支?
問5:擇法與精進、喜、念的關係?
問6:以九住心來說,近行定、安止定是屬於專注一趣或等持嗎?
問7:任何情況都可以入禪定嗎?
問8:專心持咒是否能入禪定?專心「持咒」不能入「安止定」,語言與「安止定」不會一起出現。雖然心專注在咒語,因為持誦咒語是語言,而且它一直在改變,因此無法入「安止定」...
問9:念佛可以入定嗎?
問10:神通是定的功德,持咒是否能得到咒通?
問11:智慧很重要,若智慧不夠時怎麼辦?
問12:若正在做某事,心要專注在哪裡?
問13:專注與執著有何差異?
問14:專注於走路而撞到東西,為何是種不合理的作意?
問15:要入禪定,才能覺察尋、伺此二心所嗎?
問16:近行定到第四禪的樂,有何不同?
問17:何謂禪定的受?
【安般念】p.245-253
問1:修安般念時,出入息與禪相的關係為何?
問2:安般念十六事的每個步驟都必須經過嗎?
問3:第四禪的捨念清淨是什麼意思?
問4:觀的定與禪定的定有何不同?「觀的定」與「禪定」不同。「阿毘達摩」將定分為四種,即「欲界近行定」、「色界安止定」、「無色界安止定」與「剎那生滅定」,其中「剎那生滅定」是「觀的定」,只有「觀的定」才能看到究竟法的「生滅」。註:「阿毘達摩」全名《阿毘達磨俱舍論》(梵語:Abhidharma-kośa-bhāṣya/śāstra),意譯為《對法藏論》。
問5:「念佛三昧」是剎那定嗎?「念佛三昧」不是「剎那定」,南傳佛教沒有念佛法門,只有大乘佛教才有...「念佛三昧」與「真如」的道理有關,原始佛教並沒有「真如」的道理,且原始佛教的「佛隨念」與「念佛三昧」完全不同。
問6:是否一定要修止才能修觀?
問7:修安般念時,是否只覺察息在人中的進出?
問8:如何發覺自己哪個地方的息最明顯?
問9:在動作中,應專注在動作或出入息?
問10:修安般念,到了下午有時肩胛骨就像風扇振動,那是什麼原因?此時要如何用功?
問11:四大與安般念可一起修嗎?
問12:修安般念如何知苦、無常?
問13:修安般念時,若重感冒鼻塞,還要注意觸點的息嗎?
【四大】p.253-256
問1:何謂所緣的基礎是地界?
問2:為何風界的相是支持?
問3:修四大一定要用禪定嗎?
問4:四界差別觀與內觀法門接近嗎?
問5:禪師在深定中,看到他的周圍都是水,這是修那種法門?
問6:最小元素,例如四大等,它們不會壞掉嗎?
問7:何謂男人、女人的概念不存在?色聚是究竟法嗎?
問8:單一的色聚也不能說有或沒有嗎?
【四護衛禪】p.257-259
問1:慈心觀與大乘的回向思想一樣嗎?
問2:可否對動物修慈心觀?
問3:若對餓鬼道眾生修慈心觀,那麼他們的相也要觀想出來嗎?
問4:慈心觀不也是以概念為所緣的觀嗎?
問5:修慈心觀必須要入禪定嗎?
問6:修慈心觀時一定要從自己開始嗎?
問7:修慈心觀時,是否以自己所在的位置來觀想我的前面是東方,右手是南方?
【色法與名法】p.259-263
問1:阿毘達摩中,「空」也是色法嗎?
問2:經中說「六界」是指地、水、火、風、空與識,而六界與四界有何不同?
問3:為何出入息是一種聲音?
問4:可以說水界把東西黏在一起,而空界把東西分開嗎?
問5:空界的界限是什麼意思?是界定在一個範圍嗎?
問6:分別三種聲音的目的?
問7:有時自己內心會講話,這是語表嗎?
問8:胃腸蠕動是屬於什麼聲音?拍手的聲音呢?
問9:若聲音是來自對方,應是時節生色,與外來的聲音一樣?
問10:分別名色法時,為何還要觀照外在的名色法?
問11:如何讓臨死速行心無漏?
問12:心根是有分心,非意根嗎?
問13:看有分心的目的?
【解脫的過程】p.264-277
問1 :證阿羅漢只證「人無我」,沒有證「法無我」?
問2:如何斷除煩惱?
問3:為何修「止」不能直接了解「無我」?
問4:是否有「止」就沒有「觀」?
問5:「緣起」是「究竟法」嗎?
問6:「有為法」是「有相法」嗎?
問7:什麼是「無相法」?
問8:何謂以「涅槃」為所緣?
問9:「涅槃」是抽象的概念嗎?
問10:「南傳佛教」中以「涅槃」為所緣與「大乘佛教」以「涅槃」為所緣有何不同?
問11:「果定」以「涅槃」為所緣,「滅盡定」以「無漏界」為所緣,兩種所緣有何不同?
問12:「果定」與「滅盡定」的差別?
問13:「果定」包含四種果定,「滅盡定」是在「阿那含」、「阿羅漢」時才證滅盡定?
問14:「果定」是否包含「滅盡定」?
問15:「果定」包含「阿那含果定」、「阿羅漢果定」?
問16:「滅受想定」有所緣嗎?
問17:請說明「南傳」與「北傳」的「究竟法」。「究竟法」是「勝義諦法」,南傳的道理與大乘不同。南傳分別四種究竟法,大乘佛教只有一個究竟法——「真如」;...了解「究竟法」就是「法住智」,了解「法住智」則「無我」,「無我」才有「涅槃」。
問18:「阿羅漢」是否不度眾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