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住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Satipaṭṭhāna / 正念(四念住)/ Mindfulness

《大念住經》四種譯本對讀;資料來源:[SUTTA·SUTTA

前言

        《大念住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收錄於巴利語經藏《尼伽耶》(Nikāya;意譯:收集、分類)之《長部》卷二十二 [經文]。內容對應於北傳《中阿含經》之〈因品 98〉的《念處經》。《大念住經》在「上座部」佛教中極受重視。

        《大念住經》所講述的 「四念住」(舊譯:四念處)是「四聖諦」(註:苦、集、滅、道)當中「道諦」(註:八正道)中的「正念」的培養、練習方法。「四念住」是指「身、受、心、法」四個面向的隨觀anupassī[引述] 然而,僅僅有了對這「道」的智識(以思維去理解),不論多麼澈底,都是不切實際的。基於因緣、業力,我們必須自己做出決定,依教導奉行,鍥而不捨。摘錄自:《佛陀的啟示》第四章〈滅諦—苦的止息〉。

與「四念住」相關的摘錄

大念住經》(DN 22. Mahā Satipaṭṭhāna Sutta)

「上座部」巴利語「經藏」之《長部尼柯耶》(Dīgha-nikāya)卷二十二

        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為眾生之清淨,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唯一直接(通往的)趣向道,即四念處。...」、如何為四念處,諸比丘!比丘於此,於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捨離世間之欲貪、苦惱,——於觀受而住...——於觀心而住...——於觀法而住...(註:身、受、心、法;四個隨觀)[經文]、[註:直接(通往的)趣向道]

        「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七年、或七個月、或七日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於現法得究竟智(譯註:即於當下證得究竟智;四果),或有餘者,期待不還來(譯註:煩惱未盡者,則得「不還果」;三果)。」[經文]

        「諸比丘!此為眾生之清淨,為憂、悲,為苦惱,為真理,為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經文]

《大般涅槃經》(DN 16. Mahā Parinirvāṇa Sūtra)

「上座部」巴利語「經藏」之《長部尼柯耶》(Dīgha-nikāya)卷一六

        「然者,阿難!諸比丘眾向我眺望何耶?阿難!我所說之法,於內於外悉無區。阿難!如來所說之法,於弟子是無隱秘、握拳不教。...」[經文]

        「比丘當以身觀察,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對……乃至……對……乃至……對於法觀察,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註:身、受、心、法;四念處)[經文]

        「如是,阿難!當自作洲,自作歸依,勿歸依他人;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而住,勿歸依他人。」[經文]

        「阿難!於現在或我滅後,若有人自作洲,自作歸依,不歸依他人;以法為洲,以法為歸依,不歸依他人者,阿難!彼等於我比丘眾中,將在最高境地必定樂於修學。」[經文]


北傳《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六三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為四?謂身觀念住,法觀念住。」[經文]

北傳《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六〇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經文]

北傳《大般涅槃經後分第1卷》之《遺教品第一》

        佛陀在預告了自己即將涅槃,「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佛陀給了明確的指導,如下。

問一: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入涅槃後,當以何為師?
問二:佛在世時,大家依佛為住。佛入涅槃後,當依何為住?
問三: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後,我們當如何調伏?
問四:佛在世時,您的言教大家都會相信,佛入涅槃後,日後結集的經典,當如何讓人相信呢?

        佛陀如此回答「阿難尊者」:當以「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a;出家眾應遵守的戒)為師 [經文],當依「四念住」而住。對待惡性比丘,應「默而擯之」。在一切經首處,放上「如是我聞」。[經文] [參考 1參考 2參考 3]

註:關於「涅槃」,儘管廣為流傳(包括北傳《大般涅槃經》)的用語為「佛入涅槃」或「佛於死後入於涅槃」,但是在巴利文原典中,並無如此說法。此不精確的用語會引起對「涅槃」的錯誤幻想與揣測,誤以為涅槃是一種境界。巴利語「Parinibbāna」 (音譯:般涅槃)代表「佛」或「阿羅漢」等「已親證『涅槃』者的逝去」,意指「已親證『五蘊完全止息』者的逝去」。此字的意思並非「入於涅槃」,與巴利語「Nnibbāna」 (音譯:涅槃;意指「五蘊」完全止息)是不同的兩個字。參考:中譯版《佛陀的啟示》第四章〈滅諦—苦的止息〉,或英文版《What the Buddha Taught》第41頁。

《大念住經》(DN22. 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線上閱讀資源

● 《大念住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出自「上座部」巴利語經藏《長部尼柯耶》(Dīgha-nikāya)卷二十二。在此彙整線上閱讀資源,如下:

.[CBETA] 中譯本 (通妙 譯)

.[SUTTA·SUTTA] 四種譯本對讀:Pāli(巴利語)、English(Bhikkhu Sujato 英譯)、中譯(莊春江、通妙)。

.[府城佛教網] 十種譯本對讀:Pāli(巴利語)、English(英譯)、中譯;包括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的英譯版和中譯版。

        註:「府城佛教網」收錄的十種譯本包括有已故「明法比丘」的中譯本。然而「明法比丘」於2004年所翻譯的《內觀基礎》(譯自:The Fundamentals of Vipassanā Meditation;馬哈希 原著)被發現「存在蠻多的誤譯及漏譯」、「內容出現倒置或錯解」,此書因此於2018年被重新翻譯和出版為《內觀要義》(新譯內觀基礎)。

.[Pāḷi Tipiṭaka Website] 兩種譯本對讀:Pāli(巴利語)、中譯(蕭式球)。

        Pāli經文中的關鍵字,有超連結到 [Pāli Dictionary(English、中文)]


住經》(MN 10. Satipaṭṭhānasutta)線上閱讀資源

.[CBETA] 中譯本 (通妙 譯)

.[府城佛教網] 彙整多種語文的資源

.[莊春江工作站] 莊春江譯

.[Pāḷi Tipiṭaka online] ⇨ 10.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105-138)


補充資料

.關於「直接(通往的)趣向道」,參閱:〈四念住如何是唯一之道 - 再探“ekāyana magga”之語意〉溫宗堃,(福嚴佛學研究第6 期/2011 年)[PDF]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中譯: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 by Bhikkhu Bodhi(菩提比丘) , 福嚴佛學研究, 2014.

English: [PDF]
中譯版:[PDF]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馬哈希大師(Mahāsī Sayādaw)— Vipassanā(內觀、觀智)、「純觀乘」、「觀業處」修習法

阿姜曼(Ācariya Mun)、戒尼喬(Mae-Chee Kaew)、阿姜摩訶布瓦(Ācariya Mahā Boowa);近代泰國森林頭陀行的阿羅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