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向智尊者 (Nyanaponika Thera) 的著作;上座部佛教

圖片
向智尊者 (Nyanaponika Thera) 的著作 向智尊者 (Nyanaponika Thera)  (圖片來源: 覺悟之路 上座部佛教 原始佛法 Theravada Buddhism ) 作者簡介      「向智尊者」是德國籍的「上座部」佛教出家僧人,以德國人嚴謹的做學問方式,依據最早的巴利文經典,有系統地介紹原始佛法,也就是佛陀教導的基本教義。 著作一覽 Publisher (出版社):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BPS) • 《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講述「四聖諦」,也就是「佛陀的教導」 • 《佛陀的聖弟子傳》(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以實例來認識「佛法」 • 《舍利弗的一生》(The Life of Sariputta);以實例來認識「佛法」 • 《佛教禪修心要 / 正念之道》(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依 據《大念處經》講述「 四念處 」 修行的法義。 •《The Power of Mindfulness》 • 《Abhidhamma Studies - Researches in Buddhist Psychology》;講述巴利語三藏之「論藏」,尚無中譯版。 •  查詢所有著作(含中文、英文及下載資源 ) :[ 開啟 ];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著作的下載資源 ●《法見》 (譯自: The Vision of Dhamma, 2nd ed. ) .中譯版: [ 前往閱讀 ]  ⇦ 進入網頁後往下捲動至「目次」;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中譯版: [ PDF ]  適合螢幕閱讀版(本人將 PDF 多個檔案合併、裁切空白邊界、加上書籤) .English version:[ PDF ]; BPS Pariyatti Editions      [中譯導讀] ...讀者可以先閱讀〈如實知見〉、〈佛教與神的概念〉、〈佛教的崇拜〉及〈無畏的信仰〉,它們說明了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殊勝處,以及建立修學佛法的正確態度。[p.35] ● 《佛陀的聖弟子傳》 (共4冊;譯自: Great Disciples of...

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方廣)經典;辛嶋靜志

 誰創造了大乘經典 辛嶋靜志( 1957-2019 ) ● 〈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辛嶋靜志 著;裘雲青 翻譯; 2017 [ PDF ]、[ 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 [摘錄] (PDF, p. 012) (...) vevulla 有多種不同形式,巴利語有 vedalla 、 vetulla 、 vetulya ,佛教梵文有 vaidalya 、 vaitulya 、 vaipulya ,而其詞源不詳。 (...)   如上所見,這一形式在早期漢譯中被譯為「遺曰羅」 ( 註: ㄧˊ ㄩㄝ  ㄌㄨㄛˊ ) 、「遺曰」,其原詞必是 vevulla / vevull(a) 。後來的漢譯中被譯為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組「方等」。這兩個漢字為同義詞,均義為「齊,整」,顯然是在翻譯 vaitulya 時聯想到了梵文Skt. tulya (「等同」)。因此「方等」 的印度原語一定是 vaitulya 、 vetulla 或與其類似的詞形。 下面我們會看 到,「方等」之後有一個與它類似的詞「方廣」出現了。作為漢語複合詞,「方等」自然,而「方廣」生硬。筆者推測,譯者草率地用「廣」代替了「等」,創造出了「方廣」,而這一變化也反映出 vaitulya / vetulla 到 vaipulya (「偉大,很大」)的變化。 [摘錄] (PDF, pp. 059-060)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眾部僧人創作了新經典,這些新經典常常由提問和回答構成,以此譴責保守派對於佛教教義的解釋,並稱這些新經典為 vedulla / vaitulya (Blog版主註:異端,標新立異),意味著它們作為佛之經典雖「不正規」但「無與倫比,蓋世無雙」。以後這一稱呼變為更加具有積極意義的稱呼,即vaipulya(「完備,豐富,富足,充裕」;)。很久以後這些新經典也開始被稱為 mahāyāna-sūtra (大乘經)。那些創造、背誦、抄寫、閱讀及 宣揚這些新經典的人們最初並沒有自稱是「大乘教徒」,因為他們首先是大眾部僧人。因此,自然而然早期印度經典中沒有出現過「大乘」這樣的文字,絲毫不是 Schopen 認為的那樣,大乘佛教曾是一個「少數人的運動」。而事實則恰恰相反。從早期漢譯及近期發現的犍陀羅寫本 我們可知,大乘佛教徒們創造出大量新經典,隨著時代的變遷,大乘經典...

於尼泊爾森林入定六年 / 被尊封為「Maha Sambodhi Dharma Sangha Guru」

圖片
 於尼泊爾森林入定六年 被尊封為「Maha Sambodhi Dharma Sangha Guru」 Maha Sambodhi Dharma Sangha Guru 於2019年6月 再次回到森林 進入至高入定,預期三年。 (圖片來源: Bodhi Shrawan Dharma Sangha / BSDS ) [2024-06-20 更新] ● 本世紀最具爭議的禪修者【全網最詳細梳理】曾轟動全球的尼泊爾靈修少年Buddha Boy都經歷了什麼尼泊爾靈修少年Little Buddha | BJ紀錄當下 [ YouTube ] ● Buddha Boy gets 10 years jail for raping minor - The Himalayan Times (喜馬拉雅時報); Jul 02, 2024  [ link ] ● Ram Bahadur Bomjon - Wikipedia [ link ] [2024-01-25 更新]  ● Bomjan to face rape trial at Sarlahi district court - The Kathmandu Post, Nepal (加德滿都郵報,尼泊爾);  Published at : January 11, 2024  [ link ] [以下是原本的貼文] [Quote] Though many Buddhist devotees were wary of these claims and did not believe him to be anywhere near Buddha, his popularity kept growing... The president of the Nepal Buddhist Council, Mahiswor Raj Bajarcharya once said that they do not believe he is Buddha and does not have any of his qualities either. Bomjon reiterated that and said that he is in fact at the level o...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圖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 File:Liao Dynasty - Guan Yin statue.jpg - 維基百科 、 觀世音菩薩 - 維基百科 ) --- 音樂欣賞  心經  梵語版  --- Heart Sutra (Music by Imee Ooi) - Lyrics Sanskrit and English - YouTube 演唱者:黃慧音 (Imee Ooi) ---前言---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此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向其智慧第一,最有智慧的弟子「舍利子」所說的,講述「觀自在菩薩」境界的深般若,菩薩智慧。 佛法是釋迦摩尼佛在悟道成佛之後,廣為弟子與眾生所說之法。以此法教導眾生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以斷除煩惱,出離生死流轉,直到最終成佛。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因此佛與人的關係是師生關係,而非神人關係。佛法的性質是教育,教導眾生向自心內在與生俱有的智慧來開發,而非僅向自己的心外依賴、求取,自己卻不發心改變,不付出努力。佛法是慈悲、信願和智慧這三者均包含與融合的教育,而非單只仰賴信願的宗教信仰。 ---經文簡介--- • Prajna / 般若 - 相對於世間的有漏智慧,或「世間哲學家所謂的智慧」,此為「無漏智慧」,是純善且能斷除煩惱、得解脫、出離生死流轉的智慧。此外,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聰明,聰明的人亦不一定有智慧。而無漏智慧既非,也無法取代世間的知識、學識。 • Prajna Paramita / 般若波羅蜜多 - 佛陀依不同對象的根器利鈍來說法,依次第而有「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其中最高次第,菩薩道的實踐法門是「六波羅蜜多」(six paramitas),又稱「六度」,其依序為「布施、持戒、安忍/忍辱、精進、靜慮/禪定、般若」。前五乘每項都需要有第六乘,「般若」來引導,否則會偏離「正法」。此心經就是在講述第六乘,「般若波羅蜜多」。 • Heart Sutra / 心經 -「心」在此的意思為精要。「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玄奘法師自印度回國後,譯出經典一千多卷,其中的六百卷是《大般若...

辨別「邪、魔、外道」

辨別「邪、魔、外道」 佛法的核心     佛法的核心為 「 緣起 」、「 諸行三相 」 (又稱「三辨識」,即「無常」、「苦」、「無我」;對應大乘佛教的概念是「 三法印 」)、「 四聖諦 」。具體的實踐方法在「四聖諦」當中第四諦的「道」,也就是「 八支聖道 」(又譯為「八聖道」、「八正道」) 。 註:「八正道」可總結為「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依據: [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維基百科 ]。經文出處:[ 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相應部》卷五十六第十二《諦相應》之 《轉法輪品》 ]、[巴利語經藏《尼伽耶》之《長部》 卷六《摩訶梨經》 、 卷八《迦葉師子吼經》 ]。     [引用] 佛陀即 將入般涅槃的當晚,遊方者「須跋陀」(Subhadda)前往求見,希望能解自己對正法的一些疑惑。佛陀告訴他:「須跋陀!任何的教導,若其中沒有「聖八支道」,在那裡就找不到一果沙門、二果沙門、三果沙門,以及四果沙門。」[《長部》 卷十六《大般涅槃經》 ]      [引用] 如此,佛陀立下了評估任何教法的兩個原則 (即「 八支聖道 」及「 四果 」)。我們應該參考佛陀立下的兩個原則:如果一個教法包含下述的「聖八支道」,那裡就找得到四種沙門,就能斷除煩惱。(註:斷除束縛於輪迴的一切,因此能出離生死輪迴)      • 戒蘊:正語、正業、正命      • 定蘊:正念、正定、正精進      • 慧蘊:正思惟、正見      [引用] 我們不應只憑傳統、書本來判斷一個教法,我們應用親身經驗來評估。佛陀為須跋陀說的兩個原則,讓我們有能力自己作判斷。這些原則對追求正法的人而言也是個很大的鼓勵,亦即,「在此教法中,如果比丘正行而住(自修並傳播佛陀的教導),世間將不會缺少阿羅漢」。     [引用] 佛陀說法時,他並未批評其他教法。他只說,唯有在具備「八聖支道」的教法中,才會有能斷除煩惱的真正沙門。佛陀教導的這條道路,是尋找真理與證悟的方法,嚴格來說並不是宗教(...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圖片
《穿越生死,心的旅程:創古仁波切中陰救度法教授》摘錄 作者: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譯者:鄭振煌 出版社:創古文化 為什們要讀這本書 (本文大部分都是這本書的摘錄) 生死就是心的旅程。看透生老病死的本質,就會知道現在如何活得更好! 一切顯相都是由心所生,培養正面的心境,就會產生正面的顯相,此生、中陰和未來世的顯相,也會變得越來越正面。 藏傳佛教最深刻的生死學,拓展你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想像與理解。 死亡離不開每一個瞬間,也發生在每一個當下。這就是無常。 對於尋求精神解脫的人而言,中陰救度法是開啟人類內心深密處之鑰。 一個人死後,神識就踏上非常重要的死後中陰旅程。在這關鍵時刻,你可以決定自己去哪裡。為了能安全通過中陰,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實相,並在生前做好準備。 三種修行程度人的中陰身 因為修行程度的不同,所以經歷死亡的方式就不同,分成以下三類。 • 精進修行的人 - 已經完全體證法性(一切事物現象的本質),即體證圓滿,完全證悟佛性,所以不會經歷中陰身。 • 有若干修行的人 - 已經體證法性,體證雖尚不圓滿,但已經強大到不會在臨終時產生妄想,能在定中圓寂,也不會經歷中陰身。 • 完全沒有修行的人,或只有很少修行的人 - 此為大多數的人,會經歷中陰身。因此需要了解中陰,接受教導。 認識中陰 中陰,它正如此生的一切顯相,都是由心所生,中陰的一切顯相,甚至未來世的一切顯相,也都是由心所生的。因此,培養正面的心境,就會產生正面的顯相,此生、中陰和未來世的顯相,也會變得越來越正面。 在大成就者的中陰教授中,將中陰做以下的分類。 1. 自然中陰 - 這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可再細分為以下三種。      1-1. 生處中陰:從出生到死亡的身心活動。[2]      1-2. 睡夢中陰:從入睡做夢到夢醒的身心活動。      1-3. 禪定中陰:禪定的種種境界。 2. 臨終中陰 3. 法性中陰 4. 投生中陰。 註:法性,藏文是chonyi,cho的意思是「現象」(佛教名相稱為「法」),nyi的意思是「現象的主要性質或本質」(佛教名相稱為「性」)。在佛教中等於是心的實相。 自然中陰 自然中陰,是人活著的時候,也就是心還拘留在肉身的時候。後三種是死亡以及死亡以後的中陰。以下先介紹後三種,再介紹第一種。 臨終中...